
您了解子宫内膜癌吗?科学治疗是关键
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,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,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%。在我国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,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,目前仅次于宫颈癌,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。四平市妇婴医院妇科主任朴进道向您介绍,80%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,发病年龄在50~60岁:
子宫内膜癌的病因
1.内分泌因素:雌激素暴露比较多的人群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高。初潮早或绝经晚等因素也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。
2.子宫内膜增生过长:子宫内膜增生过长,尤其是腺瘤样增生过长及不典型性增生过长,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子宫内膜癌。
3.外源性雌激素:接受外源性雌激素替代治疗的人危险性增加3~4倍,用大剂量雌激素治疗连续10年以上的妇女中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约10倍。
4.饮食及并发症:摄入肉、蛋、奶等能量高的食物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性。肥胖及缺乏锻炼可能增加其危险性。“因此要注意饮食均衡,经常锻炼。”
5.遗传因素:约20%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肿瘤家族史,5%有基因突变。这部分人群就要注意定期筛查。
6.其他:有盆腔放射治疗史,子宫内膜息肉、子宫肌瘤、乳腺癌等病史,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。
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
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、腺棘癌、腺鳞状细胞癌、透明细胞癌、乳头状浆液腺癌、鳞状细胞癌、未分化癌。专家介绍,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,约占84%。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罕见,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宫腔内侵犯相鉴别。组织细胞分化程度分三级:G1,高度分化型癌;G2中度分化型癌;G3,未分化型癌。细胞分化程度与肿瘤转移扩散程度密切相关。
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
1、症状
阴道出血: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。就诊患者中约75%的人有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史。
其他:白带增多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。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下腹疼痛、腰骶部疼痛、贫血、体重减轻、恶病质等。
2、体征:妇科检查发现子宫体增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体征。早期患者妇科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体征。中晚期患者子宫体增大常见,晚期患者还可能有子宫旁受累的体征。
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方法
1 超声波检查:超声波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大小、子宫内膜厚度、有无回声不均或宫腔内赘生物,有无肌层浸润及其程度等,其诊断符合率达80%以上。因此超声波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规的检查。
2 CT或MRI检查:可发现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。还能检查子宫肌层、子宫旁等部位受累情况,以便更明确反映病变的部位及范围。
3 宫腔镜检查:宫腔镜检查能直视观察子宫腔的形态,宫颈管及子宫内膜的生理与病变,能够准确定位病变的部位、范围,并且可以进行组织定位取材进行活检,有助于发现较小的或较早期的病变,减少了对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。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准确率接近100%。
4 组织病理学检查:分段诊刮是目前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。分段诊刮能获得子宫内膜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,同时还能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管腺癌;也可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,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。
5 肿瘤标志物CA125:在早期内膜癌患者中一般没有升高,有子宫外转移者,CA125有明显升高,这可以作为患者的肿瘤标志物,检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。
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
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,是根据患者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,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。子宫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,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,所以治疗以手术为主,可配合放疗、化疗及药物(化疗、激素等)、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。
1 手术治疗: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。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患者,筋膜外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+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推荐的手术方式,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,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。
妇婴医院妇科专家说。“手术切除后配合放疗、生物免疫治疗等辅助手段,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,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。”
2 放射治疗: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对于阴道大量出血,一般情况差、合并症多、短期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疗止血并控制疾病进展。不过放疗副作用大,患者有时难以承受,可以配合生物免疫治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。
3 内分泌治疗:子宫内膜样腺癌大多是激素依赖性肿瘤,内分泌治疗主要适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样腺癌,但并不适用于其他病理类型。
4 化疗治疗:对于子宫内膜样腺癌,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和复发患者的辅助治疗。同样,为了减轻化疗的副作用,促进化疗药物的吸收,也可以配合生物免疫治疗,可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5生物治疗:目前主要指细胞免疫治疗,是肿瘤治疗可贯穿全程的重要疗法之一。生物治疗配合手术能起到消灭残余微小病灶,防止转移复发,提高手术治愈率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