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古今医鉴》指出:小儿脾胃,本自柔脆,食之过多,损伤脾胃,脾胃既伤,则不能消化水谷,水谷不化,则停滞而发热,发热既久,则损伤元气。小儿食积,或称积食、积滞,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病名。据临床实践看,小儿食积,因病程的长短不同,体质的强弱有别,以及病儿饮食的差异,临床上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。从伤食后的病理演变看,划分为四个阶段较为合适。即:食积早期、食积化热、郁热伤津、脾胃并伤四个阶段。
食积早期即平常所说的“伤食”。
【症候表现】突然发生呕吐,腹泻,嗳腐酸臭,或因腹胀作痛而躁扰不宁。舌布厚腻苔或垢腻苔,舌质正常。
【治疗】临证实践说明,对脾气素弱而有食积者,仍要首重消食化积,只可佐以补脾,只补不消,势必拖延病程。
乳食停积化热阶段,俗称“食火”。
【症候表现】腹胀腹热,下午、夜间面颊潮红,或有低热,烦躁,夜卧不宁,睡中头额汗出,大便秘涩,口热口臭,手足心热,进食则腹痛,便后痛减。舌苔厚腻,舌质红赤。
【治疗】消食导滞,兼清里热。如只消食不清热,则可形成食积消而内热不除。
郁热伤津
【症候表现】在伤津阶段,食积化热阶段的一切表现都仍然存在,而突出的症候是纳呆厌食。该阶段里热更盛,食积化热诸证,如腹热腹胀,手足心热,口渴欲饮,睡中头额汗出,面颊潮红等症候都更为明显。
其舌象表现有两种:一种是舌苔厚腻,明显剥脱,舌质红赤,一种是全舌均无苔,舌质红,舌面布有胖大的舌蕾。素来脾虚者,可见舌质偏淡。如在该阶段已行导滞攻下治疗,积滞已除。则表现为腹部软,无苔,舌质红,舌面布有多个舌蕾。表现脾虚者,舌质偏淡。
【治疗】舌质红赤,腹部胀满者,应消积清热,养胃生津并施;腹部软者,应清热养胃生津。舌质偏淡者,均佐以温脾。常用方:舌质红,舌苔明显剥脱或无苔而腹胀者。
脾胃并伤
食积日久失治,或经误治则必使脾气胃气并伤。
【症侯表现】面黄肌瘦,神情倦怠,腹大(青)筋露,粪便稀溏,进食则便,食少便多,易自汗盗汗,并易反复感受外邪。舌质淡,舌体瘦,舌苔极少,或布薄白苔,舌中心有剥脱,或舌光无苔。
【治疗】因脾气胃气大伤,故始终应注意调补脾胃。腹胀满者,说明食积未去,尚应消补兼施;腹胀而软者,为虚胀,则应以补脾为主。
积食应该怎样解决?
1.饮食调理
婴儿尽可能采用母乳或人工乳喂养,添加辅食时要注意由少到多,少喂食坚硬和不易消化的食物,注意饮食节制和节律。
2.推拿手法
清大肠经、揉板门、顺运内八卦、推小横纹、掐揉四横缝、下推七节骨、分腹阴阳、顺摩腹、揉足三里。
3.贴敷调理
使用消食健脾、消积导滞的中药贴敷在神阙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上,帮助脾胃消化那些等待加工的食物,并助肠胃排泄掉那些停留在身体里的垃圾。同时通过辨证施贴处理食积引起的相关疾病和症状。
【脾胃贴敷调理】
解表祛邪,化积和胃,理气通腹,运脾化湿,益气健脾,刺激经络.
作者:项冰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编辑:陆芃竹 校对:索清云